以下是关于《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详细解读:
发展历程
早期谋划: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就提出“建设以厦漳泉为主体的城市群体”。2002年,习近平同志调研厦门时进一步明确指出“未来国家和区域间的竞争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为厦漳泉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世纪推进:2003年,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开展城市联盟工作总体框架》,拉开了厦漳泉同城化建设的序幕。2010年,厦漳泉一体化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省委八届九次会议作出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决定。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纳入总体方案。201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
新时代布局:202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引擎带动作用”。2022年,国家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及“十四五”实施方案,将厦漳泉都市圈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之一。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规划范围
厦漳泉都市圈包含厦门、漳州、泉州三个设区市除华安县、永春县、德化县以外的区域,陆域国土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海岸线1242公里、占全省的34%,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1838.9万人、占全省的44%。
发展意义
整合优势:有利于整合厦门特区优势、漳州资源优势、泉州民营经济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区域协调: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撑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优化我国东部沿海格局。
对台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率先探索海峡两岸区域协作模式,服务台胞台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文化整合:有利于率先实现闽南文化内部整合,增强闽南文化对台港澳侨的向心力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展目标
2030年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实现新联通,“轨道上的都市圈”和“1小时通勤圈”更加成型。产业创新迈上新台阶,公共服务得到新提升,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闽南文化得到新传播。
2035年目标:空间格局更加定型,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综合影响力跻身全国前列,各领域一体化同城化融合成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的样板。
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9个部分,包括发展目标、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共建高效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共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产业链群、共营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共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圈、共同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推动规划有效实施等。
发展布局
着力构建“一带两轴三核多片”空间格局:
一带集聚:依靠福厦高铁、福厦铁路等沿海交通网络,建设沿海城镇发展带。
两轴协同:依托厦龙铁路等骨干交通建设厦门—漳州北部山海协同发展轴,依托兴泉铁路等建设厦门—泉州北部山海协同发展轴。
重要影响
《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厦漳泉三市的发展能级,助力三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合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携手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世界闽南经济文化交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就提出“建设以厦漳泉为主体的城市群体”,2002年习近平同志调研厦门时明确指出“未来国家和区域间的竞争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为厦漳泉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世纪之后,2003年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开展城市联盟工作总体框架》,拉开了厦漳泉同城化建设的序幕。2010年厦漳泉一体化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省委八届九次会议作出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决定。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纳入总体方案。201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厦漳泉通信资费同城化工作方案》。《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引擎带动作用”。 《规划》指出,上述这些文件的印发和实施,为培育发展厦漳泉都市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2年,国家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及“十四五”实施方案,将厦漳泉都市圈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之一。编制本规划,旨在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决策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凝聚三市合力,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加快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建设。 《规划》明确,厦漳泉都市圈包含厦门、漳州、泉州三个设区市除华安县、永春县、德化县以外的区域,陆域国土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海岸线1242公里、占全省的34%,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1838.9万人、占全省的44%。 《规划》指出,当前,厦漳泉三市融合、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打造厦漳泉都市圈,有利于整合厦门特区优势、漳州资源优势、泉州民营经济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撑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优化我国东部沿海格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率先探索海峡两岸区域协作模式,服务台胞台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率先实现闽南文化内部整合,增强闽南文化对台港澳侨的向心力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规划》共分为“发展目标”“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共建高效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共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产业链群”“共营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共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圈”“共同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推动规划有效实施”等9个部分。 规划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规划》提出,到2030年,厦漳泉都市圈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厦漳泉都市圈空间格局更加定型,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综合影响力跻身全国前列,各领域一体化同城化融合成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的样板。